埃伦-范迪克
研究经理
对肩袖相关性肩痛(RSCSP)的研究通常侧重于为(重新)获得力量和活动能力而规定锻炼方法。 还有人试图改变病人的疼痛认知,减少运动恐惧。 针对本体感觉障碍的研究很少发表,尽管这些研究已经 Ager et al. (2020) 提交的一份系统性综述显示,肩痛患者存在本体感觉障碍,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运动感觉是一种检测和感知运动和位置的能力,是躯体感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是运动控制和关节稳定所必需的。 它是描述 4 个不同组成部分的总称:关节位置感(主动和被动)、动觉、力觉和速度感。 因此,这项纵向研究考察了 RCRSP 的肩关节本体感觉。
这项横断面研究旨在比较 RCRSP 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肩关节本体感觉。 符合条件的 RCRSP 候选者年龄在 18-59 岁之间,并在以下临床测试中呈阳性:
对照组参与者在过去三个月中没有肩痛病史,也没有接受过肩部治疗。 上述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有肩部手术史、全厚肩袖撕裂、肩部外伤、多向不稳定、肩周炎的人以及参加高空运动的人都不包括在内。 同样,目前或过去患有恶性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或颈椎和上臂压迫综合征的人也被排除在外。
基线评估包括基线人口统计学、人体测量学、手部优势以及通过填写简短的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评估体力活动水平。 肩部疼痛的参与者需要填写肩部疼痛和残疾指数(SPADI)、坦帕运动恐惧症量表以及数字疼痛评分量表。
然后,使用等动测力计对 RCRSP 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进行肩部本体感觉测试。 对本体感觉四个组成部分中的两个进行了分析:内侧和外侧旋转的动觉以及主动和被动关节位置感。 对两种不同的身体姿势进行了比较:
在坐姿下,参与者的肩部在肩胛平面上抬高 60°,肘部弯曲 90°。
仰卧时,他们的肩部外展 90°,肘部屈曲 90°。
每位参赛者都完成了三次尝试,中间休息 10 秒钟。
关节位置感应
动觉
在坐位和仰卧位时,对检测内旋和外旋时被动运动的阈值进行了评估。
手臂以每秒 0.25°的速度被动移动,并指示他们在感觉到手臂移动时按下按钮。 用最终角度减去初始角度,即可计算出误差值。
其中包括 40 名健康人和 40 名 RCRSP 患者。 对照组的平均年龄为 41 +/- 10 岁,RCRSP 组的平均年龄为 51 +/- 10 岁。 这一年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体重指数也存在统计学差异,RCRSP 组的体重指数为 29.8 kg/m2,高于对照组的 26.1 kg/m2。 RCRSP 报告的 SPADI 基线分数为 61.2(+/- 23.0),表明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严重。
组间比较
RCRSP 患者的运动感觉在坐姿侧向旋转的被动关节位置感方面存在明显的组间缺陷。 与对照组相比,RCRSP 组的坐姿误差更大。
在坐位的两个方向(内侧和外侧)以及仰卧位的内侧旋转方面,运动感觉显示出明显的组间差异,RCRSP 组显示出更高的被动运动检测阈值。 在主动关节位置感方面,各组之间没有发现差异。
组内比较
当比较坐位和仰卧位时,RCRSP 组在内侧和外侧旋转的被动关节位置感方面存在差异。 在对照组中,仅在侧向旋转方面,坐姿和仰卧姿势之间出现了差异。
在对照组中,当比较仰卧位和坐位的内侧和外侧旋转时,参与者的动觉组内误差也较高。
在仰卧位进行动觉评估时,RCRSP 组的疼痛感明显更高。
在纳入研究之前,没有进行过松弛度评估,例如使用Beighton 评分。 虽然研究没有使用末端位置,但这很可能是不必要的。
肩部本体感觉受身体位置的影响。 例如,2003 年 Janwantanakul 等人的研究表明,与仰卧位相比,坐位时检测肩部外侧旋转的动觉明显较差。 这是因为当关节承受更多负荷时,肩部结构的激活程度会增加。 仰卧位时,手臂外展至 90°,会增加关节侧、滑囊侧和三角肌的压力,与所承受的负荷无关。 (杨等人 2023). 即使是 RCRSP 组,在仰卧位进行测试时,除内侧旋转动觉外,所有本体感觉测量结果均与对照组的结果相当。
在仰卧位肩关节外展 90°,使用等速装置进行评估时,肩关节本体感觉的可靠性最佳 (Ager et al. 2017).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位置得出的结果更准确。 不过,使用这种装置可以提高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这种专用设备的使用降低了标准物理治疗环境的通用性,因为在这种环境中一般没有等速运动设备。 为了将本体感觉评估和训练纳入日常实践,我们提供了一些实施范例。
作者指出,RCRSP 患者在仰卧位进行动觉评估时会感到疼痛加剧,因此可以改变患者的体位,进行旨在改善动觉的练习。 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测试后的疼痛评估。 测试过程中疼痛敏感度的增加可能会降低本体感觉能力。 事实上,与坐姿相比,RCRSP 患者仰卧位进行动觉评估时的疼痛敏感度更高,但与坐姿相比,RCRSP 患者的准确性并无不同,而对照组患者仰卧位时的准确性更高。 这种差异可能是疼痛造成的。
作者根据年龄和体重对分析结果进行了校正,因为这些变量在基线时各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然而,他们也报告了未经校正的分析结果(表 3),并在文中对这些结果进行了描述。 这样做没有必要,而且依靠未经校正的分析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果。 由于变量呈非正态分布,因此采用曼-惠特尼检验对两组进行比较。 该检验有一个假设各组相等的零假设,当拒绝零假设时,这意味着各组是不同的。 曼-惠特尼 U 检验没有考虑基线差异等协变量。 因此,观察到的效应实际上可能是初始差异的结果,而不是实际的群体差异。 因此,如果不对各组之间的基线差异进行校正,就不能依赖于该统计数据,也就不必将其纳入报告。
作者还描述了组内差异,解释了坐位和仰卧位之间观察到的差异。 这些组内差异是探索性的,但可能表明身体位置会影响本体感觉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多重比较没有使用 Bonferroni 校正,这可能会产生更显著的结果(1 类误差)。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CRSP 患者在坐位侧旋的被动关节位置感、坐位侧旋和内旋的动觉以及仰卧位内旋的动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 由于本体感觉可能与疼痛有关,因此进行本体感觉评估,并在适当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于改善 RCRSP 至关重要。 重要的是,这种横断面设计并未阐明 RCRSP 与本体感觉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
世界顶尖肩部专家 Filip Struyf 获奖 带您体验 五天视频课程,打破肩部误区 妨碍你为肩痛患者提供最佳护理的因素